重量轻,整机不到22公斤,一个人即可轻松搬运安装;逆变器宽度为480mm,是一个成年人双手握住用力的最佳距离,符合人体工程学;采用声控中文屏,操作简单,内容易读易懂,充分体现了古瑞瓦特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记得还有专门的光伏扶贫会议。传统EPC不愿意介入,没有规模效应。
有可能那些政府领导们也以为自己看到了免费了午餐了殊不知,光伏企业比他们还饿。而中国也成了世界第一。业余的终究会被专业的比下去。这都是随着项目的推进一步步落地的、一步步解决的。但是近期,很多问题出来了可咱光伏人可别把光伏扶贫这怪物放出来后,又都成了吃西瓜的群众。
电网的问题,农村电压过高、电压不稳定是另外的一个问题。在我看来,扶贫的这些项目多少能够给当地的老百姓带来一些利益。实施全国最大规模的民用建筑光伏发电项目。
随处可见园林小品生态、宜居是西青区张家窝镇城镇建设中的点睛之处,为尽快实现城在林中,房在绿中,人在景中的建设目标,在建设绿色生态城镇的道路中,绘制出一抹天蓝、水绿、家美、人乐的新景观。据统计,该镇累计投入资金3.2亿元,完成植树绿化、种植花草上万亩,种植各种乔木80余万株,小区绿化率4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6平方米,形成了环镇绿带和生态大绿的绿化美化格局其实,我国古代就有一些很好的太阳文化与太阳能技术,如太阳神岩画、太阳神鸟金饰、日晷、阳燧等。1981年A.Goetzberger建立德国夫朗霍费太阳系统研究所,他是肖特莱的弟子,肖特莱是半导体三极管发明人之一,他在太阳电池理论效率分析方面有重要贡献。
1978年,有人采访贝尔实验室三位太阳电池发明人,其中一位很感慨,没有想到太阳电池在卫星上大派用场,而他们当年发明太阳电池的时候还没有卫星。这次考察改变了我整个的人生科研取向,从那时候开始我就把主攻方向转到了太阳能光伏技术。
十多年前,我在国内就做过关于光伏建筑的宣传,包括热水器与建筑结合都可以做得非常漂亮。所以,发展太阳能建筑,要得到建筑师的理解与支持才行。要知道,光伏不仅是一个产业,更是一个伟大的事业,要有人文情怀。发展太阳能建筑,要得到建筑师的理解与支持才行。
我说,如果建筑披上太阳电池的外衣,从此建筑每天都在跟太阳对话,借助于光伏就能让建筑跟太阳产生互动。当时这个位于弗赖堡的研究所很小,只有一百多人,当时太阳能光热方面的研究多一些,太阳电池研究方面不是热点。万物生长靠太阳,人也是靠太阳来调节生活节奏与心情的。太阳能作为补充能源向重要能源甚至主导能源发展的主线已经非常清楚。
我们有时候研究目的就是为了写几篇文章。从转化方式来讲,光伏发电也是最科学和最简捷的,直接转化没有任何中间过程。
国外的发展,从全国一千多屋顶到一万到十万屋顶,再到百万屋顶、千万屋顶。我认为,建筑是神圣的,建筑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文化的体现。
1973年石油危机以后,全世界开始重视太阳能技术。沈辉中山大学太阳能系统研究所教授沈辉博士表示,建筑是光伏最好的载体,如果没有建筑师为主策划、主导,建筑和光伏的结合发展很难推广,所以建筑光伏的发展首先要得到建筑师的认同和支持。我进入光伏,也是一个比较偶然的机会。1974年东欧人P.F.Varadi在美国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面向地面应用的太阳电池厂Solarex。另外,我们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建筑幕墙如果要进行环保节能改造,如果国家在这方面有顶层设计,我们的建筑光伏就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但在建筑上发展电站,是一个最好的选择,虽然我们国家合适的屋顶比较少。
光伏不仅是一个产业,更是一个伟大的事业,要有人文情怀。今天台下有很多的老专家,我这人不算很老,但肯定是不年轻了。
实际上,所有的电站都是分布式的,包括核电站。1995年,还是在德国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我被邀请在德国夫朗霍费太阳能系统研究所作了一场报告。
现在我正在倾力撰写《我心中的太阳》,副标题是太阳文化与太阳能技术漫谈。瑞士联邦理工洛桑分校的太阳电池实验室也很有名,主要是发明了染料敏化太阳电池,我与实验室负责人Gr?tzel教授进行了很长时间的讨论,他的思想很先进、学术性很强,但这种电池至今实用推广还不行。
1954年,贝尔实验室三位科学家发明了实用性的太阳电池技术。以下为沈辉博士在本次论坛上的发言实录:先花几分钟时间谈一下我个人对光伏行业的感受。我曾在中科院固体物理所从事纳米材料方面的研究工作。我们这个时代是新能源时代,直接一点就是太阳能时代,是用地球外部资源太阳能来造福于我们,而且没有污染。
我上大学比较晚,是上山下乡的知青,1978年考大学之前是江苏省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二团七连连长,相当于生产队大队长。真正的科学创新,是看谁开风气之先,这样才能载入史册。
德国早就提出了建筑光学的理论,连教堂、古堡都可以用太阳能。我希望能够将我国的太阳文化、古代与现代的太阳能技术发展作一些回顾,以激励自己,也让更多的人热爱太阳能技术。
后来在1839年,当时19岁的埃德蒙贝克勒尔(A.E.Becquerel)研究电化学现象,在光照的时候产生光电流,后人给这个现象起了一个名称叫做光伏效应。我有这家工厂的光伏组件产品,已经三十多年了还在完美的发电。
但是,如果在这个发展中,包括建筑安装,这方面如果没有建筑师站到第一线,我们可能很难推广。这太神奇了,这类似于我国透光铜镜技术,而我国在西汉年代就有这项技术了。我读博士也晚,将近四十岁时才从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取得材料科学博士学位。我对建筑一直都是顶礼膜拜的。
爱因斯坦(A.Einstein)1905年提出光电效应方程,圆满的从物理上解释了这一个现象。目前,太阳能作为补充能源向重要能源甚至主导能源发展的主线已经非常清楚。
我们的建筑要多留下来一点传世作品。我认为,建筑如果没有太阳电池,就是一个丑陋的建筑,建筑加上太阳电池就有了灵魂和灵感。
要把太阳电池真正的建材化,作为建材的一部分,做成建筑的一部分。没有一个行业能跟光伏相比,能够成为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